【35岁之上的我们】

 

35岁的大龄农村高学历女性,这些两年我一直很想谈这个话题,尤其是疫情之后。这里的大龄没有别的意思,高学历是指大专以上文凭。我的观点并不是空穴来风,是从熟悉的人中得到的总结。

 

A:34岁,大专,未婚,职业瓶颈,被迫创业,无房;

 

B:35岁,本科,未婚,房企失业,有房有贷,工作难找;

 

C:38岁,大专,未婚,公司倒闭,有房有贷,工作难找;

 

D: 34岁,本科,未婚,大厂销售,有房有贷,工作压力大;

 

C: 38岁,专科,未婚,中层管理,无房,公司面临倒闭。

 

对于出生农村的女性来说,能读书绝对是这辈子最好的出路,拿上大学通知书,也是第二次生命的开始。

 

她们的人生剧本应该是16岁初中辍学,跟着年长的亲戚出外打工,20岁出头找个邻村的男人结婚,生两个孩子丢给长辈,再出去打工赚钱养孩子,等孩子大了给他们成家,顺利完成人生任务,再给孩子带孩子,等他们的孩子大了,在村里等着老去。但是,时代给了她们机遇,大学扩招,国家高速发展,她们不仅读了书,还在一线城市谋求发展,甚至还能成为这里的一份子。

 

奉劝各位年轻人,千万别听读书无用论,是别人处心积虑的阴谋。对于底层人,读书是唯一能改变命运的途径。学历是敲门砖,本科比专科有更高的起点,名校比非名校有更多的选择。十多年前,专科学历只能在人才市场找到民企销售、助理的基础岗位;本科毕业可以得到名企的面试的机会;985院校可以选择500强企业。现在的社会更卷,比当时更加残酷。当然,起点并不一定决定终点,但起点决定你能走多远。

 

大都市的第一个五年,如同大浪淘沙,有些人留下来,有些人寻找更合适的落脚处,有的人回到家乡另谋发展。能留在都市里的人,都还算比较优秀,能力出众,吃苦耐劳。第二个五年,也是她们职业发展突飞猛进的几年,升职加薪,独当一面。这几年,她们通过自身的努力,洗去了大多数人对“农村女孩”的刻板印象,真正的融入城市,成为体面的都市白领。也只有过年,才会让她们从露西变翠花。

 

第三个五年之后,职业瓶颈初现,从基层到高层是经验的积累,拼的是体力;但从中层到高层,依靠的不仅仅是技术和经验,人脉关系、格局视野、资源整合、为人处事等等,拼的是智慧。她们大多数人,比较难到达这样的高度。

 

职业遇瓶颈,找对象也并不如意。有一部分人遇到了不错的对象结婚生子,还有一部分人“高不成低不就”的蹉跎了青春。她们并不是不想结婚,反而因为自小浸染在农村传统思想里,她们是渴望婚姻的;但受到都市文化的洗礼,现实社会的教育,深受农村之苦的她们更渴望健康的婚姻,平等的两性关系,健全的男性人格,独立的经济基础。她们会担心生育影响事业,多年的努力才换来掌握命运的机会,她们害怕失去,更害怕所托非人面临的风险。

 

一面渴望,一面害怕,她们是矛盾的,是分裂的。

 

她们的忧虑都市的婚恋市场并不在意,即使在农村她们是翘楚,是骄傲,但是在都市她们只是婚恋市场的最低端的“被挑选着者”,如同当初学历的境遇一样。

 

如果你去过上海人民广场的相亲角,你会发现年龄,学历水平、工作单位、个人资产、户籍所在地、父母的职业、是否有兄弟姐妹,都会成为打分条件。其实一直以来都是如此,只不过这里更加赤裸,不留一点情面,把现实相亲中别人背后说的话搬上了台面。她们想如果不能1+1大于2,何必选择婚姻,所以她们更期望能选择比自己优秀的人作为伴侣;但她们忽略了男性也有同样的期待。

 

疫情之后,经济下滑,公司倒闭,失业激增,赚钱越来越难,当下的时代和十年前已然翻天覆地,对于她们来说想要持续留在都市又变成一件难事,她们要面临更加残酷的现实,35岁的职业魔咒,婚姻和生育的抉择。年龄不仅是社会性变量,也是衡量生理水平的标准。

 

未来,真的要好好规划未来。

© 版权声明
分享是一种美德,转载请保留原链接